酒吧在西方文学中是一个富有城市意味的经典符号,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海明威笔下的酒吧,与左拉笔下的酒馆似有所不同——海明威的酒吧熙来攘往的人流多是一些中产阶级、一些游手好闲者;而左拉的酒馆来的人更多的是一些城市的落魄者与无家可归的人,但它们都具备一个共同性质,即酒性与“买醉”,而这一切的存在方式都潜在地预示着人与现实的残酷、痛苦、忧愁、压抑作一个短暂的、自我麻醉式的逃避,所以酒吧又适合忘却。它是欢乐的、陶醉的、自我狂欢式的以及和现实严酷性的断裂与中止——尽管只是一个存在于幻觉中的臆想。
那也是一个人来人往的交际场所,一个熟人或陌生人聚集的地方。在一个庸常千篇一律、周而复始而又相对静态的生活形态中,它的出现又极具动态性——在酒性和喧闹环境的刺激下,想象与幻觉会在酒精的潜在作用下从现实的烦恼与痛苦中抽身而出,让你尽兴远游,想象你在那一时刻成为不同的一个人,你甚至可以在某一个瞬间让自己现出原形,发泄你久已压抑的屈辱人生,你在那一个短暂的时刻让自己回归了自己,但这个买醉的人毕竟还是你,或许还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你。这有何不可呢?酒吧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它让人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可以暂且地脱离社会的束缚,自由自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酒吧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的理由,或曰必要性,它让压抑、忧郁、孤独、怅惘与无所归依的城市人的情绪从此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宣泄出口或渠道,所以酒吧偶尔出现一些暴力或反社会的言行便不足为奇了。
当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一个外国朋友引领至酒吧时,内心充满了一种蠢蠢欲动的好奇与新鲜感,甚至还有些畏惧、自卑与忐忑——毕竟那是一种潜在我意识中的糜烂般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甚至感觉中还沾染了一丝流氓性的不洁气息。
我去的那家酒吧在当时的北京独属第一家,这家酒吧孤零零地屹立在工体东门边上的一个被树阴覆盖的隐蔽处。进了工体的偏门,迈过一座木质的小桥便是那家酒吧了。酒吧里晃动的多半是一些老外的年轻面孔,当然亦有国人,这些人让我诧异的是一般在凌晨从黑暗中兀然冒出,他们很容易地就与老外们打成了一片,谈天说地,无所顾忌,后来我才了然,他们是一些玩地下摇滚的青年,会在一次狂放的摇滚活动之后来到这里一醉方休。
酒吧的所见所闻无形中唤醒了我的某种蛰伏的意识,那就是我需要找到一种反叛主流价值的生活方式,它是边缘的,甚至是叛逆性的。那时逛酒吧是这座城市少数人的行为,或者说那里是有前卫意识的人来往的场所,它无形中被当时的主流意识视之为“离经叛道”,这种意识我亦有。
从这个意义中,早期存在于北京的酒吧以一种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性来固执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所以那时穿梭来往于酒吧的人群是可以迅速以身份界定的: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庸常无趣的人生,渴望在这个场所找到一种集体的认同感。进入酒吧,就进入了一种或可称为“同道中人”的人生,也就是所谓的志同道合。所以在那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面:与邻桌的泡吧者素不相识,只需上前热情地打一个招呼,很快就能凑成一桌相言甚欢。
我不知道来酒吧一坐的人是否如我一般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孤独感。孤独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症候,它源自人生在世的形而上的痛苦而又超然于世俗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备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困境。
那时的酒吧远不是一如今日这般乃是一种城市的时尚符号,它无关流行、无关时尚。在今日,你如果是一个置身于喧嚣都市的当代人,没逛过酒吧恐会被视为不具备一个典型城市人的文化特征。
在酒吧的氛围里不喝酒是羞于示人的,它潜在的存在性质一如我之所言就具有了“买醉性”,这是它不言自明的潜在规训,对任何人都概莫能外,我亦无法置身其外,独立自处。于是我亦会装模作样地要上一大扎扎啤,其实我从来都是抿上几口,然后开始了我的无所顾忌的滔滔不绝——从这个意义上说,酒吧又是潜在地崇尚自由人生的象征。
酒吧的存在,无形之中在拒绝着矫揉造作的优雅、拒绝颐指气使的高贵,它会自动地显现出一种身份等级的平等,酒性让你无法再装模作样,因为你无论处在何种阶层,你内心郁积的压抑、痛苦都将在这里获得平等的一视同仁。酒吧亦因其另类的特质,有效地帮你解除了在日常的生活中习惯性佩戴的人生面具。面具是社会性的存在方式,人很难想象没有面具他还能自在地存活于现实,面具的存在暗含着一个社会对人的规训与束缚,让人不得不在它的授意之下循规蹈矩,而压抑与颓丧亦来源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酒吧的存在就是为你提供了一个显现本真、逃离孤独与压抑的自由的另类场所。
那也是一个人来人往的交际场所,一个熟人或陌生人聚集的地方。在一个庸常千篇一律、周而复始而又相对静态的生活形态中,它的出现又极具动态性——在酒性和喧闹环境的刺激下,想象与幻觉会在酒精的潜在作用下从现实的烦恼与痛苦中抽身而出,让你尽兴远游,想象你在那一时刻成为不同的一个人,你甚至可以在某一个瞬间让自己现出原形,发泄你久已压抑的屈辱人生,你在那一个短暂的时刻让自己回归了自己,但这个买醉的人毕竟还是你,或许还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你。这有何不可呢?酒吧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它让人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可以暂且地脱离社会的束缚,自由自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酒吧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的理由,或曰必要性,它让压抑、忧郁、孤独、怅惘与无所归依的城市人的情绪从此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宣泄出口或渠道,所以酒吧偶尔出现一些暴力或反社会的言行便不足为奇了。
当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一个外国朋友引领至酒吧时,内心充满了一种蠢蠢欲动的好奇与新鲜感,甚至还有些畏惧、自卑与忐忑——毕竟那是一种潜在我意识中的糜烂般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甚至感觉中还沾染了一丝流氓性的不洁气息。
我去的那家酒吧在当时的北京独属第一家,这家酒吧孤零零地屹立在工体东门边上的一个被树阴覆盖的隐蔽处。进了工体的偏门,迈过一座木质的小桥便是那家酒吧了。酒吧里晃动的多半是一些老外的年轻面孔,当然亦有国人,这些人让我诧异的是一般在凌晨从黑暗中兀然冒出,他们很容易地就与老外们打成了一片,谈天说地,无所顾忌,后来我才了然,他们是一些玩地下摇滚的青年,会在一次狂放的摇滚活动之后来到这里一醉方休。
酒吧的所见所闻无形中唤醒了我的某种蛰伏的意识,那就是我需要找到一种反叛主流价值的生活方式,它是边缘的,甚至是叛逆性的。那时逛酒吧是这座城市少数人的行为,或者说那里是有前卫意识的人来往的场所,它无形中被当时的主流意识视之为“离经叛道”,这种意识我亦有。
从这个意义中,早期存在于北京的酒吧以一种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性来固执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所以那时穿梭来往于酒吧的人群是可以迅速以身份界定的: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庸常无趣的人生,渴望在这个场所找到一种集体的认同感。进入酒吧,就进入了一种或可称为“同道中人”的人生,也就是所谓的志同道合。所以在那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面:与邻桌的泡吧者素不相识,只需上前热情地打一个招呼,很快就能凑成一桌相言甚欢。
我不知道来酒吧一坐的人是否如我一般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孤独感。孤独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症候,它源自人生在世的形而上的痛苦而又超然于世俗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备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困境。
那时的酒吧远不是一如今日这般乃是一种城市的时尚符号,它无关流行、无关时尚。在今日,你如果是一个置身于喧嚣都市的当代人,没逛过酒吧恐会被视为不具备一个典型城市人的文化特征。
在酒吧的氛围里不喝酒是羞于示人的,它潜在的存在性质一如我之所言就具有了“买醉性”,这是它不言自明的潜在规训,对任何人都概莫能外,我亦无法置身其外,独立自处。于是我亦会装模作样地要上一大扎扎啤,其实我从来都是抿上几口,然后开始了我的无所顾忌的滔滔不绝——从这个意义上说,酒吧又是潜在地崇尚自由人生的象征。
酒吧的存在,无形之中在拒绝着矫揉造作的优雅、拒绝颐指气使的高贵,它会自动地显现出一种身份等级的平等,酒性让你无法再装模作样,因为你无论处在何种阶层,你内心郁积的压抑、痛苦都将在这里获得平等的一视同仁。酒吧亦因其另类的特质,有效地帮你解除了在日常的生活中习惯性佩戴的人生面具。面具是社会性的存在方式,人很难想象没有面具他还能自在地存活于现实,面具的存在暗含着一个社会对人的规训与束缚,让人不得不在它的授意之下循规蹈矩,而压抑与颓丧亦来源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酒吧的存在就是为你提供了一个显现本真、逃离孤独与压抑的自由的另类场所。